杨锺健:用一生讲述不可思议的远古生物 杨大同回忆,祖父杨锺健在1923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远赴当时古脊椎动物学最发达的德国求学,专攻古脊椎动物学。据悉,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自2018年成立以来,邀请科学家后人讲述前辈成长成才历程,旨在推动科学家精神走进校园,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社会 2020-12-04 21:18:29
“科学素质与全球挑战”电视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记者 高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共同举办的“科学素质与全球挑战”电视专题论坛8日在京举行。正是来自科学家的建议和指导,以及中国人长期以来对科学的尊重和信任,助力了中国高效的疫情防控。 文化 2020-12-08 22:34:46
中国科协:国际科技共同体应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他强调,国际科技共同体应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不懈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美好世界贡献力量。他倡议秉持开放、信任、合作、共赢理念,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推进实施全球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国内 2020-12-09 18:34:32
联合国秘书长致信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盼共同应对挑战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下称峰会)已落幕,记者9日从浙江省科协获悉,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致信该峰会全体参会者说,期待与参会者及同行一起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 社会 2020-12-09 21:13:44
怀进鹏院士:中国科协愿与国际同行合作构建科学素质共同体 科学素质是促进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基石,人的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可持续发展之根、文明互鉴之魂。怀进鹏强调,开放合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主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确定性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以信任的内聚性应对世界变局的不稳定性,以团结的包容性应对治理体系的脆弱性。 国内 2020-12-10 18:34:56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 (吴兰 叶华龙)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加速器近日顺利引出200MeV的质子束流,实现高能量级超导回旋加速器技术的关键突破,标志着国产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研制成功。 国内 2020-12-16 19:35:05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记者 张道正)记者17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副校长陈军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化学科学领域唯一入选的中国科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称,陈军院士发展了“氧化还原—转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维金属氧(硫)化物电极材料,用于制备高性能电池。 国内 2020-12-17 14:34:37
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土”如何存储、分配与研究?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2公斤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12月17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政府愿意与各国志同道合的机构和科学家共享月球样品、有关探测数据,以进行科学分析。 国内 2020-12-18 08:34:28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2020年度盛典活动成功举办 2020年12月12日,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2020年度盛典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的演讲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分享了过去一年抗击疫情的故事。 产经 2020-12-18 15:36:44
促科学与影视融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专委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左三)向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多位副主任委员颁授聘书。孙自法 摄 古生物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受聘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内 2020-12-18 21:34:58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25年举办400期逾2万人参加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400期回顾暨“弘扬科学家精神”报告会22日在北京举行。他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做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创新立业的先锋队,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践行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筑路人。 国内 2020-12-22 22:35:09
科学家新识别月球上逾10.9万个撞击坑 基于此,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晨副教授与中外科学家合作,尝试利用一种迁移学习策略来识别月球的撞击坑。利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飞行器采集的数据,这个深度神经网络识别出了109956个撞击坑,这是之前在月球中低纬区域识别数量的几十倍。 国内 2020-12-23 16:34:13
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云端”启幕 吁以科学之光温暖世界 (记者 张素)27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举办线上开幕仪式。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共产生了20位获奖人。 社会 2020-12-27 20:13:46
2020未来科学大奖颁奖 (记者 马海燕)2020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30日举行。未来科学大奖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单项奖金达100万美元,奖励在中国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力、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者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者。青少年与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彭实戈院士对话。 国内 2020-12-30 22:34:56
“中国天眼”4月1日起向世界开放 接受全球科学家观测申请 “中国天眼”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的第一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中科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指出,2021年FAST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将成为“世界巨眼”,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国内 2021-01-04 17:35:06
何时战胜疫情?何为量子产品? 吴尊友、薛其坤等科学家接力演讲 (记者 张素)在“2021科学跨年之夜”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等十余位科学家接力演讲。中国科学家不负众望,用科学技术认识新冠肺炎,用科学技术指导新冠肺炎防控,让中国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在2021年,相信我国还会继续引领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社会 2021-01-05 22:13:52
行星科学本科班诞生 “宇宙最强专业”到底学点啥 2019年1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1次会议评审通过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培育工作的申请,此后,行星科学的学科建设,正式开始。作为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在地质、能源、资源科学等方面有着传统优势。 社会 2021-01-07 02:13:51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天眼”与世界共“见”未来 为世界科学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国技术,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贡献和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天眼”邀请各国科学家携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见”未来。遥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学家在未来若干年间将因“中国天眼”变得更为“火眼金睛”。 国内 2021-01-07 18:34:37
专家解读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王小宁: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推动成立的第一个学会联合体,致力于搭建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发展。王小宁: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从跟踪向原始性创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国内 2021-01-15 11:34:35